GPRTOPS顶针的布置原则:
(1)顶针布置应使顶出力尽量平衡。结构复杂部位所需脱模力较大,顶针数量应相应增加。
(2)顶针应设置于有效部位,如骨位、柱位、台阶、金属嵌件、局部厚胶等结构复杂部位。骨位、柱位两侧的顶针应尽量对称布置,顶针与骨位、柱位的边间距一般取D=1.5mm,另外,应尽量保证柱位两侧顶针的中心连线通过柱位中心。
(3)避免跨台阶或在斜面上设置顶针,顶针顶面应尽量平缓,顶针应布置于胶件受力较好的结构部位。
(4)在胶件较深的骨位或难于布置圆顶针时,应使用扁顶针。需要使用扁顶针时,扁顶针处尽量采用镶件形式以利于加工。
(5)避免尖钢、薄钢,特别是顶针顶面不可碰触前模面。
(6)顶针布置应考虑顶针与运水道的边间距,避免影响运水道的加工及漏水。具体要求参见第十章10.2节。
(7)考虑顶针的排气功能,为了顶出时的排气,在易形成抽真空的部位应布置顶针。例如型腔较大平面处,虽胶件包紧力较小,但易形成抽真空,导致脱模力加大。
(8)有外观要求的胶件,顶针不能布置在外观面上,应采用其它顶出方法。
(9)对于透明胶件,顶针不能布置在需透光的部位。